《南山南》热度骤降,马頔为何选择与民谣割席?
互联网的记忆总是在不经意间乍现,几年前马頔在《我是唱作人2》中的经典片段,至今仍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。那一幕中,马頔自信满满地说:“《南山南》那种歌,说实话分分钟写出来,不用一星期,三天。为什么我不写了?爷们儿要脸,咱是一北京孩子,首先得对得起自己。”这段话在当时引起了无数网友的共鸣,而如今,这句“要脸的爷们儿”也成为了他在个人账号上的回应,似乎在调侃那一时的狂妄与无畏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马頔的言论不仅仅是酒后的豪言,更像是对时代变迁的感慨。曾经伴随着《南山南》走红的民谣,如今却在短视频的浪潮中显得有些落寞。纵然马頔现在想要再写出流行的民谣,似乎也难以博得当下挑剔听众的青睐。
民谣的流行,似乎在2020年的《乐队的夏天》中达到了顶峰。那一年,野孩子乐队在赛场上拒绝改编流行神曲,选择退赛时的一番话引起了广泛讨论:“真正的民谣不是流行,是流传。”然而,热议过后,民谣又逐渐归于沉寂。回顾历史,民谣在一代代音乐人的演绎下,经历了从校园民谣到新城市民谣的演变,老狼、小柯的校园民谣承载了无数人的青春记忆,而野孩子的作品则是对时代个人困境的深刻反思。
可惜的是,随着时代的变迁,民谣的受众也在不断变化。曾经的民谣歌手,如今纷纷选择与这一标签割席。马頔在音乐平台上强调不再依赖《南山南》,赵雷甚至在商演时提出不唱《成都》。这些曾经被热爱的民谣,如今却被逐渐抛弃,音乐人们对于这种程式化的表达感到厌倦,渴望更多的创作自由。
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,民谣似乎已然成为一种固定的符号,难以再给人以新鲜感。马頔在视频中的表述虽然不够精准,却恰恰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:对音乐的更高要求与现实的无奈相互交织。
而观众的口味也在悄然改变。如今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快速、轻松的音乐,民谣的旋律虽然曾经响亮,却在KTV的点歌单中仅是偶尔的选择。短视频神曲的盛行,使得民谣在听众的生活中变得愈发边缘化,新的音乐内容不断涌现,几乎没有人再去关注民谣的未来方向。
与摇滚相比,民谣在更新上显得力不从心。摇滚乐的多元化和创新性,吸引了更多年轻听众,而民谣似乎只能在固定的旋律中徘徊。当代音乐市场中的多样化选择,使得民谣的受众逐渐缩小,甚至被视为过时。
或许,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创作者们需要反思的是,如何在追求个性与表达的同时,找到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。马頔所说的“分分钟写出来”的民谣,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些歌词背后的情感与故事?
在这样的背景下,马頔与民谣的关系正如一场漫长的告别。那些曾经令人热血沸腾的旋律,或许在未来依然会有听众愿意倾听,但更多的是需要新的表达方式与内容,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音乐市场中立足。真正的好作品,应该是对生活的真实记录,而不仅仅是对过往辉煌的怀念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