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到所爱所擅长,大学必做的20件事
原创 博士老青年 吐槽青年博士
摘要:走过高考,尘埃落定,又一波新人将带着憧憬走进大学校园,开始人生中最美好、最自由、也最容易陷入迷茫的一段时间。容易迷茫之处在于,他的生活看上去很自由,逃脱了高中全景敞视般的监看目光,没有规定性,没有他律目标,内卷却无处不在,无形的精神内耗很容易让人精疲力竭。不给你方向,没有标准答案,却在最终的赛跑中分出优劣见到分晓,处处暗藏陷阱。四年给你一种“时间很长”的幻象,当你意识到其实很短时,已经晚了,陷入后视的、不可逆的懊悔。
吐槽青年出品
作为一个已经毕业了20多年,接触过无数名校优秀毕业生、目睹过无数成功的喜悦、也倾听过很多挫折诉说的老大哥,也说说大学里要做的20件事。以后我会不断修订这个版本,等我孩子上大学时,作为一份成人礼带到大学校园。当然,因为我读的是文科,平常接触的也是人文社科方向的年轻人,这些建议主要针对人文社科类大学生。理工科我不太懂,不过估计差不了太多吧。(今天先推7个建议,其他建议待续)
第一,养成运动的习惯,最好能擅长某项体育运动,成为兴趣。保持体育运动,不仅是锻炼身体保持健康,更是磨炼意志,在运动中去培养一种自律的品质,也是一种有益的社交方式。运动交到的朋友,往往能成为挚友。野蛮其体魄,文明其思想,在中小学应试阶段,很多人都在“野蛮其体魄”上欠下了账。在大学,要通过体育运动让自己有一点“野性”。
我更看重的是体育运动对一个人自律意志的训练,坚持跑步、打球、游泳的人,一般都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时间,有生活规律和秩序感。文化是心灵的积习,文明是身体的积习,秩序肉身化,生活有了秩序感,除了时间管理得很好,更重要的是秩序之中的健康心理,身心形成良性循环。身体不好的人,心理往往也容易受到拖累;心理压力,往往又会投射到身体上,让整个生活陷入混乱。
养成运动习惯,生活规律的人,往往也很少拖延症,很少熬夜,熬夜和拖延是时间管理失败的表现。我一向反对熬夜,没有什么事情值得熬夜,需要熬夜做的事,要么拒绝,要么放弃,要么早点做完。保持运动习惯,不是让身体拥有“可以被透支”的本钱,而是用运动对自己的生活形成一种积极的暗示,把运动当成生活坐标,主动去支配时间,而不是疲于应对,成为DDL的奴隶。
退一万步讲,即使你大学什么也没学到,但起码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。《波士顿环球报》提到过一个调查,大学从事体育的人,毕业后比那些不沾体育的同学明显收入高。
第二,跨院系跨学科交友。大学之大,在于有很多兴趣、专业、社团共同体,不像在中学是以班级为单位。进入大学后,把你分到某个专业,某个班级,某个寝室,但你的交友最好不要局限在寝室、班级、专业、老乡、中学老同学这种地缘、业缘的同质小圈子,要跨出这种交际舒适区,跨学科、跨学校交友。我至今仍感谢自己当年读大学时的跨专业社交,我读的是新闻,最好的朋友一个读中文,一个读政法,跨专业的日常交流带来了很多思想碰撞。
在大学,能给自己带来知识和思想滋养的,往往不是大圈子,而是自己经营的小圈子、小共同体、小环境。大学很大,你要学会在里面找到自己的世界。
第三,保持写作的习惯。写作是通识和通用能力,不论你学什么专业,你与这个世界打交道,你让别人了解你,总得能够驾驭文字,文字仍然是思考、表达、交流的主流媒介。就像作家叶开所说,在现代教育体系中,基本上大家都被框定在一个职业范畴内,很少在固定之后再打破,写作是人类文明的底层技术,它是通用能力,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,写作和表达能力都是给人加分的。只有这个通用能力,能够在我们成年职业固化之后,突破你的天花板,让你跨过职业之间的鸿沟。
保持写作习惯,不只是写论文、交作业时写作,把生活中有趣的事写下来,读书时把感悟写下来,文字是欺生的,写得越多越有灵性,越能给你滋养。萨特说,写作,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,我很认同。
第四,培养一个非职业爱好。你如果学的是新闻,那新闻是你的专业和饭碗,如果有一个非职业爱好,音乐啊,篮球啊,二战史啊,老地图啊,博物学啊。胡适特别推荐“非职业兴趣”,他给年轻人建议时说:总得寻个吃饭的职业,但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或所喜欢的,工作往往成了苦工,就不感兴趣了,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和生活的理想主义,所以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顽艺儿。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要重要,因为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,他用他的闲暇打麻将,他就成个赌徒;用闲暇研究历史,也许就成个史学家,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终身。
没有非职业爱好,你的闲暇就很容易被电子媒介、有害习惯所消耗。非职业兴趣也能成为一个人的精神寄托,不容易陷入精神抑郁。胡适说: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,生活就不枯寂,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。有了这心爱的玩艺儿,你就做六个钟头的抹桌子工夫也不会感觉烦闷了,因为你知道,抹了六点钟的桌子之后,你可以回家去做你的化学研究,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,或写你的小说戏曲,或继续你的历史考据。
孜孜矻矻地学习很难保持治学趣味,梁启超很早便认识到这一点,他劝导儿女梁思成在学习建筑绘画专业的同时,寻求一些其他兴趣和爱好,以让自己地专业坚持下去。
第五,读这个专业前沿的文献。在学好基础课通识课后,读这个学科最前沿的文献,少用搜索引擎,学会使用“知网”等知识文献平台去搜索,看自己的专业下载最多、引用最多(前50名)的那些论文。按图索骥,知道自己这个专业有哪些大牛,最新在研究什么,大牛们在讨论什么。如果还以考试为过关为目标,而不是获得更多的、最好的知识为追求,那你的思维还停留于中学阶段。
第六,找到自己所擅长,把擅长发挥到极致,不必门门都求优,不必每门课平均用力。门门平均用力,你只能成为一个平均的常人。如果没有自己的方向,就把保研当方向,这总没错,但还是要找到自己超越保研的方向。有了自己所擅长,才配得上“藐视”绩点。有了所擅长所热爱,才有能力以自己为中心去定义成功。没有自我擅长,最容易被“卷”。
我们得承认,得在某些方面“输”给别人。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恒定的,聚焦于某个方面,其他方面肯定就少了:花时间去死记硬背那些常识,专业学习的时间就少了;让每一门课都能得高绩点,自然就没法在某个方向上做到特别突出。整天混社交,读文献的时间就少了。大学生之所以卷得很累,巨大的生命和精神内耗,就在于这种加法思维,热衷于每个方面跟别人所擅长的去比较,把有限而宝贵的精力用在加法上,而不是在“认识自我”中通过减法给志趣和擅长留出空间,不接受自己在某些方面可以输给别人。
第七,学好英语。到了大学,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,一个分数,一个资格证明,更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户。我特别羡慕那些学外语的同学,他们比我们多一个世界。语言乃是形成关于“我们”的自我观念的重要通道,一门语言是一个世界的总和,背后是一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的人、生活方式和人文艺术。特别是英语,一个学科最好的论文,最牛的专家,往往都是用这种语言写的,不能流利于使用这种语言,就把自己隔绝在了一个狭窄的认知世界中,无法与世界交流。
给自己创造使用外语的机会,多开口说,多看外语文献,大学是学习并掌握一门外语最好的时间,别指望“以后以后”,以后哪有这大把的时间。再退一万步讲,即使你大学没学到什么,起码掌握了一门外语,也是很棒的。诚意推荐我好友创业做的一个随时随地提供语言环境的微信小程序,包括雅思听力口语练习和模拟、写作优化、发音纠正、日常闲聊、情景对话等实用功能。
原标题:《找到所爱所擅长,大学必做的20件事》
阅读原文